English

中国卡通期待飞跃

2000-06-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我以前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进游戏厅,看过这个片子我明白了。”

“故事太简单了,多点儿悬念就好了,像‘柯南’似的。”

“好像每个形象都差不多。”

“挺贴近我们生活的,这里边的好多幻想都是我想实现的。”

“好人得有点小毛病,坏人一定得特坏。”

“人物还不够夸张,我喜欢《灌篮高手》;开头颜色太多了,有点儿乱。”

“六·一”前夕,北京安外三条小学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谈他们刚看过的国产卡通片的观感,一边也不忘给在座的创作人员“支招。稚嫩话语中透露出的成熟劲,多少有些让人吃惊。而听了不少“建议”的创作人员,也并不气馁,的确,尽管国产卡通漫画同孩子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毕竟已经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传统连环画“退潮”

“洋”卡通大举登陆

五六十年代,我国传统连环画盛极一时,《大闹天宫》、《岳飞传》、《三国演义》、《杨家将》、《铁道游击队》等等让人爱不释手。80年代初,《连环画报》已经拥有100多万份的发行量。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视逐渐成为大众媒体,传统连环画受到极大冲击,年销量由8亿册直线滑落到几百万册。几乎同时,日本卡通读物借助电视媒体的“助阵”,在90年代初,登陆中国市场。《机器猫》、《铁臂阿童木》迅速填补了传统连环画退出后形成的“真空”。《聪明的一休》、《圣斗士》、《武太郎》、《七龙珠》……巨大的市场使国外卡通漫画读物相继涌入,充斥了大街小巷。据统计,1993年到1994年间,日本卡通漫画读物在中国市场上的年销售量突破了1亿册。

在优秀的国外卡通漫画让中国孩子大开眼界的同时,大量格调不高,甚至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低劣货也随之而来;更加令人忧虑的是,国外卡通漫画一统天下,使中国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非本土文化熏陶,长此以往,后果不言而喻。

出版界合力“攻关”

中国卡通艰难起步

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使国内出版界、影视界别无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几乎是一片空白的新时期中国卡通漫画,面对的是拥有百年创作历史、几十年成功市场运作经验的日、美“巨人”,面对的是已经具有很高欣赏起点的国内读者,起步的难度可想而知。

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产卡通漫画创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先后分别致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希望广大动画艺术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导下,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动画艺术精品,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我国自己的动画英雄形象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鼓励艺术工作者“继续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更多能够鼓舞他们的奋发向上的好作品。”两封信的发表,成为中国卡通漫画发展的一个契机。

为了给中国卡通漫画读物的创作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图书市场的规范,对国产卡通漫画实行政策性保护。1994年,新闻出版署作出规定,强化引进卡通漫画读物的审批,多次对全国市场进行集中清理和查缴,仅1995年和1996年,就查处、收缴各类外来违规动画读物300多种,4000多万册,并对11家严重违规的出版社和不法书商进行了处罚,使外来卡通漫画读物一度泛滥的局面得到控制。

为了集中全国的创作、编辑、出版、销售力量,形成“合力”,1995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决定启动“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简称“5155”工程,即在两、三年内,建立5个动画出版基地,重点出版15套大型系列儿童动画图书,创办5个动画、漫画刊物,以此推动整个少儿读物出版事业的全面繁荣。

“5155”工程得到了出版界的积极响应。5年来,各出版单位为卡通漫画创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探索如何用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形式,承载中华文化内涵的特色之路,一系列中国卡通形象被创造出来。接力出版社的《神脑聪仔系列丛书》、上海少儿出版社的《三毛大世界》、新蕾出版社的《地球保卫战》、江苏少儿出版社的《丁呱呱系列》,将文学、历史、科普、科幻、童话和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小读者的认同。

而以《中国卡通》、《少年漫画》、《北京卡通》、《漫画大王》、《卡通先锋》为代表的动画刊物也在卡通漫画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一批读者,并形成了创作基地,吸引了部分高水平创作人才的加盟。更重要的是,一批卡通漫画的读者、爱好者正逐步被培养成为新的创作力量。比如《少年漫画》等刊物专门辟出一部分版面,刊登漫画新人的作品,并给予专业的点评,使年轻的创作者很快得到提高。一批新人已经崭露头角,具备了同国外卡通创作者一争高下的实力。

“5155”工程带动了国内卡通漫画创作的热情,5年的磨砺,使中国的卡通漫画创作已显雏形。

要想真正抗衡还须再有突破

如果说,5年前我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何时能够打破“洋”卡通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经过5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卡通漫画创作,正处在能否形成自己成熟品牌的紧要关头。

应当承认,目前国产卡通漫画同国外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缺乏“卡通明星”。我们的卡通形象大多还只是昙花一现。为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卡通明星要想同国外产品分庭抗礼,必须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作者不能“单打独斗”。目前不少国产卡通漫画的作者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创作水平和创作思维局限性很大。品牌的创造可以是个人的灵光一现,但要长盛不衰,则必须依靠群体的智慧。

——创作“难关”亟待突破。目前,国产卡通漫画读物低幼化现象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实际上只适于10岁以下的孩子阅读,一方面原因是部分创作低估了当前孩子的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创作立意高,又符合少年青春期心理需求的作品,难以把握,因而国内卡通漫画一直将面向13至18岁读者的创作视为“难关”而有意避开。因此,这一卡通漫画最大的受众群,依旧被《灌篮高手》等国外卡通漫画所“垄断”。

——市场意识不容忽视。国外一个卡通明星的塑造,一般要经过杂志连载、结集出版、影视改编一系列过程以致最终形成品牌,并开发相关系列商品而获得市场的最大限度的回报。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对读者的试探,决定是否继续投入。而我们的一些出版者,在市场面前还显得相当盲目。1996年到1998年,国内卡通漫画市场就曾出现过想当然一哄而上的情况,投入不少、功夫花得不小,创造了很多形象,却很少被读者认可。

——传媒互动仍显不足。卡通漫画迅速风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后者借助了电视、电影媒体的力量。而当前,我们的影视和出版还处在相对分离、各自为战的状态,各有各的创作计划、资金安排。这使得投资巨大的影视创作无法凭借投入相对较小的出版读物做先期的市场试探,而好的卡通漫画形象也无法借助影视的巨大影响力迅速打开局面。

——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几年前,广西接力出版社决定独立投资完成其“神脑聪仔”的动画片制作,几年来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52集的拍摄。但卡通品牌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持续高额制作费用的投入,一个出版社究竟能坚持多久呢?尽管未来可能收获丰厚,但投入大、持续时间长,短期回报率低,市场前景不易判断,使得目前可能的投资者在支持创造卡通漫画品牌时总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机制不解决,中国卡通漫画随时面临“断奶”的危险。今天,中国卡通漫画面临着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刻,实现跨越,意味着整体层次的提升。中国卡通的振兴期待着更多力量的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